近年来,随着大规模基建项目向中西部转移,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深入到一些偏远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当现代化的施工队伍开进封闭的山区,如何处理好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创造和谐的路地关系,成为企业在施工之初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版特邀一些施工企业,分享他们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以飨读者。
硬功夫克难题 软实力解纠纷
在三黎高速公路LJ11合同段上,中交三公局花费了不少心思。
这段位于贵州省锦屏县的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31公里。沿线属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共有高墩大桥7座,均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然而,对负责施工的中交三公局而言,需要解决的不仅是施工技术难题,沿线居民的搬迁问题更是棘手。
施工技术难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而要保证征拆工作顺利进行,项目经理黄利全深有感触地说:“只能将心比心地站在沿线居民的利益上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逆思维 巧征拆
三黎高速公路LJ11合同段的房屋拆迁工作量占全线的80%,三线迁改量较大,而且涉及部门多。由于地处山区,树木较多,砍伐量大,且无便道可通,加之当地村民的宅基地多为自己开山而建,因此在没有落实新住宅的情况下,居民大多不愿搬迁。
为此,项目部决定采用逆思维换位思考,站在当地村民的利益上,妥善处理村民诉求,推进项目征地拆迁工作。
由于当地有很多少数民族,项目部领导要求施工人员入乡随俗,接受并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时,开展送爱心、送温暖活动,用实际行动与当地村民建立了友好关系。
为切实搞好民众关系,项目部利用现有机械设备,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帮助村民搬家,并帮助村民修出方便出行的小通道。
项目部无偿改造拓宽了锦屏县三江镇皇封村3公里村路,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此外,项目部还帮助解决了当地橘子滞销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线路长、征迁任务重、征迁情况复杂的艰难情况下,项目部顺利完成房屋搬迁30户,完成率40%,妥善安置居民44户,有效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做实事 树口碑
担负着三黎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的中交三公局建设者们在施工期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三黎高速公路项目部坐落于锦屏县三江镇龙啦村,当地村民主要以种地为生,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儿童,有的家庭生活非常艰难。项目部领导空闲时经常去附近村民家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小难题。
2012年4月2日,龙啦村村委会没有水,项目部领导购买了300米的水管,将山上水源引到村委会,并接了4个水龙头。
由于地处偏僻山区,孩子上学条件艰苦,项目部的职工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项目建设施工任务繁重,但还是不忘伸出援助之手。2012年“六一”儿童节,三黎高速公路项目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织了“献爱心送校园”活动,向锦屏县三江镇龙啦村小学、潘寨村小学各捐款2000元。
项目部的共建之举,为中交三公局赢得了好口碑,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受到业主及地方百姓的高度称赞。
此外,笔者了解到,自2012年3月进场以来,中交三公局三黎高速公路项目部深入推进“平安工地”建设活动,全面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了三级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在整章建制、积极推进的同时,严把安全、质量关,切实提高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能力,确保工地现场安全和谐。
三黎高速公路项目重点工程清水江钢便桥,由于设计为不同跨径的三跨,总长72米,最大跨径为39米,再加上施工常受上游水电站蓄水放水的影响,因此,水位一上涨就会造成钢便桥2号墩基础不能连续施工。根据实际情况,项目部用了“水退我进,水涨我退”的施工原则,和水流打起了攻守战,钢便桥终于在2012年12月23日顺利架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