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聚焦 » 正文

发展红利集中释放 投资贵州正当其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4-11  浏览次数:36
核心提示:在美丽中国的版图上,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省,是大西南腹地的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通道,也是一片具有巨大后发优势的投资兴业热

在美丽中国的版图上,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省,是大西南腹地的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通道,也是一片具有巨大后发优势的投资兴业热土。地处东南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一直以来就是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带。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上海、苏州、杭州、宁波4个城市分别对口帮扶贵州的遵义、铜仁、黔东南、黔西南4个市州,将正在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贵州,与实力雄厚的沪苏浙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2013年3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贵州面向全国优强民营企业招商项目推介会暨签约仪式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这样呼吁各地的企业家到贵州去投资:“如果大家错过了三十年前广东、浙江的投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

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位居全国前列之后,拥有富饶资源、充满发展潜力的贵州,正以前所未有的“亮度”,吸引着沪苏浙等地区投资者的目光和兴趣。

亮度,源于贵州所具有的“双重机遇”、“双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深入实施,双重政策优势的叠加激发了黔贵大地积蓄已久的力量。同时,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贵州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逐步建立,贵州的后发优势更显得突出。

亮度,源于贵州发展红利的释放。贵州发展进入资源、生态、劳动力、政策、改革开放“五大红利”逐步释放的机遇期,企业在当下“进军”贵州,遇上的是最佳投资“时间窗口”。

亮度,源于贵州投资环境的优化升级。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东西部对口帮扶等背景下,贵州与中央企业、兄弟省(区、市)、境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亦日益深化,在黔外来企业数量与日俱增,投资领域逐步扩展。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贵州正把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作为全省上下奋力去实现的现阶段的贵州“中国梦”。今年,贵州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力争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达到5000亿元,在扩大对外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上取得重大突破。

宝贝之州 产业空间巨大

把贵州的“贵”字上中下拆开,意为“中国一宝贝”。

从资源禀赋上看,贵州,的确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

贵州不仅有适于农、林、牧、渔各业综合发展的土地和气候资源,更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劳动力等丰富的资源。

贵州能源资源以水能和煤炭为主,水、电、煤等多种能源兼备,组合良好,水火互济的电源结构在中国西南地区独一无二,可以对南方电网起到无可替代的调峰作用,以电力和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最大的支柱产业。

贵州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全省已发现矿产(含亚矿种)128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达28种。汞、铝、磷、煤、锰、锑、金是贵州的七种代表性矿产。能源工业的迅速发展为贵州磷化工、铝加工等优势资源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能矿产业开始显现“组团优势”,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正加快延长。

“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中药材四大产区之一。生物多样性在全国居第四位,全国8种一类珍贵树种,贵州拥有一半,全国近5000种中药材品种中,贵州占有80%。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贵州白酒、绿茶、烟草、辣椒及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

贵州素有“公园省”的美誉。作为天然大公园,奇山秀水、瀑布峡谷、溶洞石林俯拾皆是;作为民族文化大观园,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土家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被赞为“文化之州、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每年新增60万劳动力,且每年40万到60万返乡的农民工已成为熟练工人,具有投资者非常看重的打工经验和素质。

“宝贝之州”蕴富矿,产业空间未可量。

2012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将贵州的战略定位确定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以及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和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中央将贵州后发赶超、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不仅为贵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还用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措施助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贵州的“中国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件出台后,贵州迅速梳理出一批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加强银企对接。截至目前,共有40多个国家部委或单位相继出台了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仅一年多的时间,在中央及国家部委支持下,贵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一大批产业项目已从国发2号文件中“落地”贵州高原。

改革开放 释放强大活力

贵州省委、省政府用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个核心指标”,作为衡量同步小康创建质量的硬杠杠,努力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三个不能代替”,即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通过同步小康创建,切实使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民生得到改善,人们感受到巨变。

“三个核心指标”,即到2020年,以县为单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

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总抓手,以工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建设为突破口,刺激投资需求;以深化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为重要途径,大力提高我省利用国内外资金和市场的能力,促进投资持续增长。

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正在为“多彩贵州”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大开放带来大变化。

贵州各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在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方面的责任,建立健全投资促进工作机构,理顺工作机制,完善要素保障,研判本地引资优势,积极策划编制项目,加大走出去、请进来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形成层层抓招商,人人献力量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贵州先后北上京华、南下粤港、东出苏沪、西到川渝,大力开展学习交流、招商引资活动。

随着连续两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外界充分认识了贵州,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可了贵州。

“大松绑”带来高效率。

要取得加速发展、后发赶超的实效,并非仅仅是敞开大门。贵州极力深化行政改革全力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行政审批“大松绑”,做足“简、优、限”文章,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

贵州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老总;倾力打造优质服务的高地、要素聚集的洼地、投资创业的福地。

来自广州的一位李姓投资者准备在贵阳创办一家餐饮企业,把相关资料交到贵阳市政务服务大厅联合审批窗口后,第二天便顺利地拿到了所有证照。这位客商感慨,真没想到贵州行政审批效率这么高,在很多其他城市,要办完类似的所有手续,最少也要十天半月。

贵州省提出,政府要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政府的工作效率换取企业的发展效益。做到“一提一降”,提高政府效率,降低商务成本;“一加一减”,加法就是为企业提供要素保障,土地、金融服务等等,减法就是减少审批程序,减少税费负担,特别是费用负担,给大家创业提供好的环境。

“5个100” 打造广阔发展平台

从2013年起,贵州将集中建设“5个100工程”(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战略支撑点和发展增长点。

100个产业园区建设分秒必争。

作为贵州重点打造的100个产业园区之一,黔南自治州贵定县昌明经济开发区内日夜施工,干部每天分组值夜班。整个开发区今年计划招商引资到位40亿元以上,新增小型企业开工20个以上。

产业园区是贵州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和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今年,100个产业园区将着力完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计划新建标准厂房300万平方米。

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增收引路。

贵州正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山地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培育重点产业,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参与建设,推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配置。

100个示范小城镇点缀高原。

贵州同步小康的重点在农村。打通城乡发展血液的传输带,使基础设施往乡村延伸,公共资源向乡村配送,城镇化是必由之路。

为此,贵州确立了组团式、点状式发展思路,举全省之力加快贵安新区建设,重点建设黔中城市群,形成集群优势;建设100个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小城镇。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产城互动,突出产业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加快建设。30个省级示范镇将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100个城市综合体分层推进。

按照体现山区城市特点、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文明特征的要求,贵州探索具有特色风格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新路,坚持分类指导,从商贸、居住、会展、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功能区分,实现城市综合体错位发展。坚持分层推进,将贵阳市和贵安新区等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市(州)政府所在地、经济强县县城和其他县城的城市综合体建设。

100个旅游景区绚丽绽放。

阳春三月,作为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之一的百里杜鹃景区,延绵上百公里的杜鹃花争奇斗艳。目前,进入毕节的杭瑞高速已开通;毕节飞雄机场已经校航成功。百里杜鹃景区谋划旅游项目431个,已启动建设重点项目79个。

贵州立足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着眼于创新旅游业态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强旅游景区品质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著名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带动力。

将由“5个100工程”托起的美丽贵州,期待着更多的“慧眼”鉴识珠玑,也为各方英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六大体系” 开创黄金发展期

今后5年,贵州省将通过构建符合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产业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面向基层面向民生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体系、助推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等“六大体系”,实现“转型提速”,开创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依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

贵州将集中力量发展烟、酒、茶、药等特色轻工业,加快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资源深加工产业一体化,重点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信息产业。与此同时,着力发展烤烟、蔬菜、中药材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今后5年,贵州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分别增长20%、5%和1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发展关键瓶颈——

贵州在铁路、公路、航空等方面“大动作”频频:“挺进”珠三角的贵广高速铁路、连接长三角的沪昆客运专线、贯通黔渝经济圈的成贵客运专线和渝黔快速铁路正在加快建设;县县通高速公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2015年将基本实现县县通目标;下大力推进民用航空建设,打造形成以贵阳龙洞堡机场为中心,覆盖全省9个市州13个支线机场的“一干十三支”机场布局;大力发展航运事业,加快推进乌江、南北盘江和红水河通航设施建设。2017年,贵州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000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超过3800公里,水运通航能力超过3000万吨。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彻底改变贵州的发展环境。

立足贵州山区特色,协调推进城镇化——

近几年来,贵州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已提高到35%。全省计划建设100个分别以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为特色的示范小城镇,重点打造100个城市综合体,从商贸、居住、会展、旅游、文化等方面进行功能区分,实现错位发展。贵州还将通过“富、学、乐、美”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及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坚持“民生为本”,发展社会事业——

2013年,贵州压缩5%的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用于实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9+3”计划,并以控辍保学为重点,争取确保以县为单位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

位于贵阳清镇市的贵州职教城2012年3月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校舍30万平方米,4所院校顺利入驻。到2015年,将有35所职业院校在这里聚集,源源不断的技能型人才将从这里走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入驻毕节的力帆时骏振兴集团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汽车制造厂,年产载货汽车31万辆;年产400多万吨的海螺盘江水泥厂不但实现污水零排放,还利用水泥余热每年发电超1.4亿千瓦时,年产值超5亿元。

贵州将促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能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电信等领域,壮大民营经济实力,提升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

抓好重点生态工程,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在建设“美丽中国”、实践“生态文明”的道路上,贵州是“起得早”、“走得快”的省区之一。经中央批准,已连续成功举办4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从今年起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

今后5年,贵州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制度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相融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创造“金山银水”的同时保护好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使贵州宜业、宜居、宜游,让贵州干部群众和外来投资者在享受发展红利和创业快乐的同时,更能获得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钱:0851-82516090 黔ICP备17005841号-2
客户服务邮箱:service@gzjtss.cn 贵州交通设施网 gzjtss.cn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