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省旅游接待总人数要确保达到3亿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3000亿元;到2020年,旅游接待人数力争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规划》涵盖贵州省全域,期限为2012至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2至2015年,中期为2016至2020年。
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地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绿色转型的示范产业、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幸福产业。《规划》提出我省要走“四化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强化旅游的先导、关联、带动作用,形成三化同步、四化融合,推动农业围绕旅游提升、工业支撑旅游做强、三产依托旅游延展、文化联姻旅游做大、城镇结合旅游做靓、百姓参与旅游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我省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带来机遇。按照《规划》,我省将围绕“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将贵州建设成为原生态、多民俗、特色强的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围绕“国家公园省”的总体定位,将我省建成国民休闲地、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胜地。
从旅游资源大省迈向旅游强省
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省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综合实力等将大幅提升,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生态文化旅游强省跨越——到2015年,全省旅游总人数确保达到3亿人次以上,其中入境游客人数力争达12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预计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全省GDP的10%左右。到2015年末,力争游客人均旅游花费由2010年的821元增加到1000元左右,平均停留天数由2010年的1.7天增加到2天。
到202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要力争达到4.5亿人次,其中入境游客人数力争达2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800亿元,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左右,占全省GDP的12%左右。到2020年末,力争游客人均旅游花费增加到1500元左右,平均停留天数增加到2.5天。
在产业带动方面,根据《规划》,到2015年,全省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30万,通过旅游受益的人数达300万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农村就业人员的20%及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0%来自乡村旅游。到2020年,实现旅游带动就业人员达到300万,通过旅游受益的人数达700万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助推旅游业发展
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旅游景区产品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针对这一点,我省将结合“5个100”工程,重点打造100个旅游景区,其中贵阳14个,让游客充分领略“国家公园省”的独特魅力。按照《规划》,到2017年,我省将把这100个旅游景区打造成为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景区,并通过这些景区的示范带动,使旅游总人数确保达到3.6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500亿元。
交通引领发展。按照《规划》,到2015年,贵阳龙洞堡机场至省会城市及主要国家、地区的航线将增加到110条以上,连通港澳台、东南亚、欧美、日韩四大入境市场。到2020年,贵阳到铜仁、兴义、荔波、黎平、毕节、威宁、六盘水、黔北、仁怀、雷山、罗甸、遵义、黄平、盘县、织金等地,都会根据旅游淡旺季需求,适当增加航班。
铁路方面,我省将加快贵阳到重庆、四川、云南、湖南、广东5条高速铁路的建设,构建3小时高铁覆盖圈。公路方面,到201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左右。我省将依托高速铁路网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到2015年形成“黔中1小时和2小时旅游圈”,黔北90分钟旅游圈,贵阳城际1小时交通圈覆盖遵义、安顺、都匀、凯里、毕节;2小时交通圈覆盖兴义、铜仁、六盘水;遵义城际90分钟交通圈覆盖仁怀、习水、赤水、余庆、凤冈、务川、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