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科技前沿 » 正文

技术创新: 交通企业的位与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3-06  浏览次数:65
核心提示:  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今天,全世界
  据统计,从17世纪到20世纪70年代,被经济学家认为改变了人类生活的160种主要创新中,80%以上都是由公司完成的。

今天,全世界70%的专利和三分之二的研究开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2006财年,美国政府的研发预算为1320亿美元,而美国公司的研发预算则达到了2000亿美元。

无论是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还是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都多次强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

为什么企业是创新主体?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优势和弱势何在?行业内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体现得是否充分?带着这些问题,本报采访了交通运输行业相关企业。

企业的创新压力“与生俱来”

“现代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科技投入方面是否投入、往哪投入、投入多少、怎么投入,这个算盘比谁都‘打得精’。”在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力兴”)总经理薛江云看来,科技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

他分析说,曾经的乐凯胶卷、英雄牌钢笔,还有小时候玩过的小霸王游戏机现在都销声匿迹了,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不足,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压力,这一点上,政府和事业单位根本无法和企业相比。可以说,“我的压力你永远不懂。”

“不创新就意味着明天的落后,甚至死亡。”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交科”)董事长符冠华更是直言,作为一家改制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苏交科要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自主创新的动力要比在原有体制下更强。原来,他们习惯于在计划经济状态下,根据指令做科研,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市场拼搏能力不强。而作为民营企业,特别是改制后的这几年,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创新能力,苏交科在沥青路面方面的研究紧跟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围绕沥青路面技术领域完成了50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使江苏省沥青路面研究与建设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沥青技术服务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区、市)。此外,围绕梁工程质量控制、健康诊断、无损检测与评价、结构耐久性领域,苏交科开展了40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全国20余个省(区、市)。2012年1月10日,苏交科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工程咨询类企业,其中,科技创新的作用功不可没。

企业作为主体,优势何在

采访中,不少人认为,我国“为科研而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评奖往往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终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明显不足。事实上,科研完成后的应用才是研究的目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磨合”。

“对于专家而言,发论文、得大奖可以评职称,但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成果转化,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薛江云认为,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可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更可有效避免科研资金的“粗放型”投入。

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公高科”)研发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CiCS)的过程,便很好地说明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优势所在。

CiCS是中公高科科技创新的代表性作品,曾于201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获英国SCANNER认证,足见其科技含量。应用该系统可快速诊断道路的路面质量,“以前一天的工作一个小时便能完成”。

“CiCS能广受用户好评,离不开客户的协同配合。”中公高科副董事长、我国路况快速检测领域知名专家潘玉利告诉记者,CiCS检测车生产出来后,他们第一时间搜集客户意见,进而不断优化,“这个过程在实验室里不可能完成”。

在市场实践中,中公高科还发现,尽管CiCS科技含量高、功能强大,但也因此销售价格高,对于管养资金并不充裕的低等级公路而言,不可能也不需要使用CiCS。为此,中公高科特地开发了适用于低等级公路的农村公路智能检评系统一体化装备(LEiS)。LEiS功能上没有CiCS强大,但由于价格优势,更适用于我国广大农村公路和低等级公路的现代化养护管理。目前,LEiS已成功应用于北京、吉林、新疆、云南等地,对推动养护现代化和行业升级转型发挥着积极作用。

适合应用的,并不一定要求技术上最高端、最前沿。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华力兴身上。

据了解,依托于清华大学核研院和大股东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车辆辐射成像检测技术对华力兴而言早已不是难题。难就难在如何生产出价格合适、市场需要的绿色通道车辆检查系统。经过市场摸索,他们开发出了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的多种产品。

例如,主线收费站车流量大,要求车辆通行速度快,就需要安装高性能设备,以确保检测速度和道路畅通;某些匝道站场地小、车流量小,就可以安装透视性能相对弱一点、但价格较低的设备;针对匝道站集中的路段,华力兴还设计出了移动式绿色通道检测设备,在几个匝道站间移动巡检,避免重复建设。

华力兴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的推广路径,为自己扩大了市场,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检测的信息化、智能化。

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做了这么多年工作,最难的还是成果推广。”中公高科董事长黄卫津告诉记者,他曾经带队,带着一批已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去某个中部省份洽谈,希望能在工程中推广应用。然而,当地主管领导告诉他:“新成果好是好,但我们不愿意冒风险。”

那位领导所指的“风险”,主要包括工程的工期、资金预算和现行规范等方面。

此外,受体制制约,企业在申请课题时、在各类评奖中,还得往往通过事业单位,渠道并不畅通,政府的资金也不能很好地落到企业的头上。

黄卫津呼吁,目前,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行业的科技创新。而科研和生产两者“谁也离不开谁”,一定要“协同创新”。希望政府层面能够大刀阔斧改革,真正推进产学研融为一体。

薛江云则坦言,在资金支持上,国家已有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华力兴便接受过科技部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的支持,作为北京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税收方面也的确享有一定优惠,但依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编制”和户口便是令他头疼的难题。他告诉记者,那些高校毕业的博士们都青睐政府或事业单位编制,即使碰到几个思想开放一点的,解决北京户口也是“底线”。前两年,他们好不容易新招了一位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但由于无法解决户口,没过几天便走了。

“我们倒希望像事业单位一样有个‘主管部门’。”薛江云还提到,由于脱胎于清华大学,相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他们没有主管部门,因此没有很好的渠道为他们的创新成果作出鉴定,只能自己找几个专家来鉴定,认知度不够,在成果推广方面存在障碍。此外,作为国有企业,他们用重金吸引人才的力度还不够,管理层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体制障碍,也无能为力。

“我们的产业、学业、研究,在各自的轨道上都发展很快,但是,在产学研互相交融中,并没有很好结合。”符冠华则表示,希望政府构筑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企业能不能够成为主体,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关系到科技创新能力能否进一步提高。除了认识上的误区,科研领域可以说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产学研融合并不充分。

分享到:
 
 
[ 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全国统一客户服务热钱:0851-82516090 黔ICP备17005841号-2
客户服务邮箱:service@gzjtss.cn 贵州交通设施网 gzjtss.cn ©2012-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