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11]13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高举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突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围绕“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总目标,推进“双领先”(改革领先、发展领先)、实现新跨越,深化“毕节试验”、创新“毕节模式”,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实现全覆盖民生保障机制、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坚持同心同行、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等九个方面闯出新路子,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试验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先进先试的原则。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和省赋予试验区的先行先试政策,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2、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问题,统筹解决关系全局、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
3、坚持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对经过批准的改革试验项目,要大胆试验,稳妥推进,适时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及时作出调整,做到风险可控。
4、坚持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原则。从试验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扬试验区“践行使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拼搏争先”的精神,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5、坚持汇聚力量、借力发展的原则。紧紧抓住中央和省高度重视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和统一战线参一试验区建设的大好契机,继续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
按照“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贵州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的总体要求。到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亿元,力争超过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8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70%以上的贫困乡镇“减贫摘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5‰以内。实现“十大目标”: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完成县乡道路改造;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完成8个县城提速建设;完成150个特色小城(古)镇建设(其中建成20个“幸福小镇”);完成80万户“黔西北居民”建设;12个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森林覆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完工“十大工程”:遵(义)毕(节)高速、毕(节)威(宁)高速、黔(西)织(金)高速、毕节机场(含机场高速)、梨(树)(新)寨高速、“三射线”(毕节城区碧海路、雍阳路、草海路翠屏段)、“两库”(金沙胜天水库、织金大兴桥水库)、“一院一场四馆”(毕节大剧院、地区科技馆、地区博物馆、地区图书馆、三板桥体育场、绣山体育馆)、力帆时骏汽车项目建设、100万千瓦风力发电场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开工“十大工程”:成贵铁路毕节段、织(金)毕(节)铁路、织(金)纳(雍)铁路、黔(西)大(方)高速、环北高速、织(金)普(定)高速、双山新区(含职教城)、织金新型能源化工项目(包括60万吨烯烃、100万吨磷酸等)、织金2×60万千瓦火电厂、200万亩生态建设工程。
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确保超过1500亿元,实现17%以上的年均增幅,力争达到1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实现18%以上的年均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反资达到2420亿元,实现40%以上的年均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95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居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00元,实现15%以上的年均现价增幅。力争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初步形成装备制造、煤磷化工、药品食品、文化旅游、物流商贸等新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实现互动融合,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8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达128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农业总产值达57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带动实现新突破,9个县市区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大变样,特色小城镇改造全面完成,城镇化率超过38%,力争达到40%。“五园新村”建设实现新突皮,全区3603个行政村基本建成“五园新村”。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3个重点乡镇全部“减贫摘帽”,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初步建成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人口控制实现新突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初步建成人口控量提质的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实现县县爱高速和县县有铁路目标,75%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基本建成快捷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夹岩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六大灌区”建设顺利推进,初步建成现代水利体系。民生保障实现新突破,基本建立起民生保障全覆盖机制,公共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
到2018年试验区成立三十周年,实现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向稳定解决温饱并迈向全面小康转变,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利用良性循环的转变,从主要控制人口增长向继续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质量并重转变,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民生保障同步、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与提高人的素质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全省全国同步。
三、深化改革试验,为试验区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闯出一条新路
1、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农业产业化带动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信息化“一化带四化”机制,因地制宜推广山地农用机械,加快推进农业水利化;切实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大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机制,推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模式,建立县市、乡镇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管理机构和服务平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园区+业主”、“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依托“十带百园”和“3321”工程建设,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市民,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着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建立产业发展向优化结构转变机制,创新园区建设管理机制,着力构建结构优良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型能源,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磷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积极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条的延伸,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质态提升。建立高碳产业向低碳发展转变机制,加快煤炭企业的整合重组,积极探索瓦斯发电、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建材等利用途径,促进资源充分利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能。建立资源加工向循环经济转变机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3、着力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带动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旅游风景区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旅游开发的政府投资、大企业投资和民营经济投资共同投资模式,探索特许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及特许经营权转让方式,建立旅游多元投资体系。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和新型文化传播体系,培育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充发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五古”(古城、古镇、古寨、古驿道、古建筑)建设。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机制,依托交通网络建设和川滇黔结合部区域性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性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创新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机制,加快建立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房地产市场管理交易体系、物业管理市场体制,推进商务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市场化改革,加快发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二)全面激发社会活力,在加快民营经济跨越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
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激活社会活力,激发创业热情,推动广泛创业,重点在“七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1、创新全面准入体制机制。放宽民营经济出资、经营场所、经营范围、企业年检、登记管理等方面的限制。积极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融资租赁民营企业。允许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人个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作股东。对大学毕业生、企业下岗职工、农民工实行“零收费”注册。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社会事业建设。鼓励民营经济参股国有企业。
2、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贷款担保物范围。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采取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方式提高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大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扶持推动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上市融资。建立健全社会、企业、政府诚信体系评价、运用、奖惩机制。构建地、县级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综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3、创新行政服务机制。规范和简化项目审批、备案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对重大民营项目的审批,推行专家评审制,从相关行业抽调专家组建专门的项目审批办公室,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后,实行审批办公室一枚公章审批。依法严肃查处针对民营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其它吃、拿、卡、要行为。积极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园区,简化用地审批手续。
4、创新财税支持方式。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创建及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本地民营企业参与政府采购。
5、创新民营经济发展载体。在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规划建设一批民营经济工业园,促进民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实施“百户亿元工程”、“骨干企业培育”工程、“特色品牌创建”工程、“全民招商引资”工程、“万户老板创业”工程、“产业平台搭建”工程,做大做强做优民营企业。
6、创新科技支撑平台。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申请国家、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设立民营企业创新奖励基金,对技术创新成果显著、获得国家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给予奖励。实施品牌带动,大力打造具有“毕节”标识的名优企业产品。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三化同步”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制定和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1、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坚持以城带乡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按照“新型城市、特色小城镇、五园新村”三个载体同推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大中小城市为龙头、以特色小城镇为支撑、以“五园新村”为补充的具有试验区特色的城镇化建设体系。依托新型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快“三大基地”和“九个园区”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工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依托“五园新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新型城市和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及产地交易市场,推进农产品向现代化、深加工、高效利用型转变,不断提高全区农业现代化水平。
2、全面深化产权、土地、户籍、金融、行政管理“五项改革”。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农村产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步伐,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制、产权流转规划和流转市场,形成农村产权流转的长效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城市建设用地的办法,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研究制定整合利用的政策措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户口二元化结构,推进城乡户口统一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制度和政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深化金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信用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农村俣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覆盖全区乡镇;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村生产方式的村镇银行、贷款担保公司、社区性金融合组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将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支出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扩大中心乡镇管理的自主权,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全覆盖。
(四)全力完善公共服务,在实现民生保障全覆盖上闯出一条新路
1、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医疗、低保、养老保障、就业“四项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统一、待遇一致;将国有(集体)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以及国有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建立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制度,把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员工和机关事业编制外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探索实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在就业保障制度,制定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将农村劳动者按常住地纳入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解决城乡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
2、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信息“五个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毕节试验区职教基地、各县市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培训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和鼓励民办教育,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争取用3年时间实现全区250个乡镇都建立1所公办幼儿园。建立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认真实施疾病控制重大项目,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落实乡村医生补助政策;推进城镇医疗卫生机制改革,提高医疗救治和服务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兴建医院,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采取共建共享运行模式,构建和完善有线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乡镇调频广播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四位一体”的农村广播影视综合覆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适应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技资源库,探索科技情报、科技声像为民生保障服务的有效途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地、县、乡、村四级住处服务体系,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3、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信访、社区管理、调解网络、便民服务及“和谐四区”建设“五种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完善“三级联动视频接访”信访工作模式,推进“三级联动视频接访”系统改造升级,拓展接访大厅职能,完善三级联动视频常规接访、投诉热线运行机制。构建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将每200-300户划分为一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建立服务工作室,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政策法规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治安巡逻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社区矫正、流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构建县、乡、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工作模式,建立地县乡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和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专业性调解和轻微刑事案件和解“五位一体”的化解矛盾新机制。构建县、乡、村、组四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工作模式,不断拓展县、乡、村、组便民利民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确保“四级服务网络”成为解决当地群众民生问题的重要服务窗口。构建“平安和谐四区”(矿区、库区、工区、林区),建立“四区”警务室和促进会,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四区”和谐稳定。
(五)深入实施开发扶贫,在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上闯出一条新路
1、建立扶贫开发整县推进、集团帮扶和多元投入“三大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整县推进机制,加快区域性扶贫开发,鼓励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加快脱贫步伐,“整乡”、“整县”同步推进,促进贫困县、乡提前减贫“摘帽”。建立集团帮扶机制,完善“地县领导联系、县市负责落实、帮扶单位牵头、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建立扶贫开发多元投入机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机制,搭建扶贫贷款融资平台,积极发展乡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制定更加灵活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和信用评估机制,建立小额信贷扶贫和风险担保基金。
2、创新扶贫开发产业化扶贫、劳务经济带动、非农产业助推、农村能人带动、社会保障扶贫“五种模式”。创新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探索“市场调节、龙头带动、基地示范、科技投入、农民主体”五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开发机制,坚持长、中、短产业相结合,合理选定和培育173个贫困乡镇主导产业。创新劳务经济扶贫开发模式,完善“三位一体”培训、扶贫培训基地“送教上门”和中华职教社“1+1+1”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创新非农产业助推扶贫开发模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村人口转移就业;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引导农民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创新农村能人带动扶贫开发模式,开展“以一带十”农村能人带动脱贫工程。创新社会保障扶贫开发模式,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实行分类扶持,因户施策;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对无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口确保低保保障标准不低于国家贫困标准。
(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上闯出一第新路
按照把毕节试验区打造成为人口控量提质的示范区要求,坚持处罚从严、奖励从重、扶持从优,建立“十项人口管理机制”,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力度。
1、建立“四级”党委书记抓计生机制。建立地、县、乡、村四级党委(党支部)书记抓人口计生工作责任制,强化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切实加强对人口计生工作的领导。
2、建立行政手段与司法介入双制动机制。对违法生育家庭社会抚养费进行一次性清现核算,坚决采取行政和司法措施,做到应收尽收;今后出现政策外生育的,按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上限征收。规范新生人口户籍管理,新生人口户籍手续须凭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证明办理。
3、建立破解人口控制难点工作机制。建立区内流动人口计生又向管理、双向问责制度,建立区外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异地协作联动管理机制。探索二女户节育“全程优抚”服务模式,实行术后一次性重奖。推行早婚早育“教育、监督、服务”并重的控制模式。
4、建立乡村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对乡村干部实行绩效考核,村(居、社区)干部工资的60%作为绩效工资考核发放。配齐乡级人口计生行政管理人员,乡镇按村每2000人配备1名的标准配齐人口计生管理人员。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
5、建立全面开展计生家庭“四优行”行动计划机制。整合涉农惠民政策、项目和资金,对计生家庭优先奖励、优先扶持、优先致富、优先发展,充分享受“普惠+特惠”政策,对不履行计划生育义务的暂缓享受各项普惠政策。
6、建立“三个一流”优质服务创建机制。建成全省一流的优质服务阵地、地县和中心乡站优生实验室。提高技术人员素质,具备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引进区外、省外优质技术服务资源,创新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推广应用腹腔镜卵管结扎微创技术服务。计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7、建立实施“百千万工程”实施机制。深入开展“婚育新风唱响乌蒙大地”主题活动,扶持一百支“民间文艺宣传队”、建设一千个“人口文化大院”、打造一万户“四生家园”(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宽裕、生态环境优美、生育文明有序)示范户。
8、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实施专业机构督查、实绩考核督查,实行层级目标管理。建立奖励机制,对党政主机领导、分管领导、人口计生部门负责人经考察符合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建立处罚工作后进机制,对未完成年度人口出生率或符合政策生育率目标的县乡实行“一票否决”。
9、建立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以“两个项目”“三个试点”为抓手,围绕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实施“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和“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加快毕节承担教育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试点方案的实施。深层次推进“统一战线同心·智力支持工程”和“百人教授团”工程。围绕“两后生”和适用技术开展培训,提高技能资格认证比例。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奖励基金制度,优先培养新型乡土人才。
10、建立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工作机制。按照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原则,通过村(居、社区)民自治公约,以村(居、社区)向群众承诺和群众向村(居、社区)承诺的“双诚信、双承诺”方式,建立群众享受普惠特惠政策及自觉参与和实行计划生育的长效管理机制,把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公共服务和计划生育奖励优惠与群众履行计划生育义务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闯出一条新路
大力调整林草和林种结构,以25度以上陡坡耕地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为攻关重点,着力建立以下“五个”机制。
1、建立生态产业发展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机制。依照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探索市场融资建设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模式与机制,对经营者在农地等非林地上种植的用材林,由经营者自主确定采伐时间、采伐数量和采伐方式;在林地上种植的用材林,实行采伐限额5年总控制,上年度结余采伐指标可在以后年度结转使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户”等发展模式,发展壮大特色经果林、草地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和茶叶等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
2、建立推进林权自由流转的新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进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成立评估机构或评估组织,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森林资源资产数据库;以县(市、区)为基础组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搭建起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健全政策性森林保险和林权抵押贷款机制,保障林权流转顺畅进行。
3、建立生态环境建设多元投入新机制。建立国家投资、地方自筹与市场融资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生态建设投入机制,探索生态建设由国家投资为主转化为国家、企业和民间资本多元投入的新途径。实行积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财税和信贷政策,推行资源税从价计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探索经营性生态项目企业特许经营权抵押、投资财政补助等办法,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投资主体参与生态建设,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上的BOT融资模式。探索成立毕节试验区林业生态建设投资公司。
4、建立新型的林业合作经营机制。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导,以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为补充的新型林业经济合作经营体系。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多渠道融资、森林保险和成员之间的信用合作;对农民林业生产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
5、建立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补偿新机制。科学划定矿产资源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探索培育和规范矿权市场建设,依法出让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争取国家、省政策从矿产、水电、旅游等资源开发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建立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工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建设保证金制度,促使项目业主把生态恢复与建设成本纳入项目投资预算。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探索水权流转的实现形式。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调配污染物排放总量机制,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大力发展碳汇林业。
(八)着力创新金融服务,在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闯出一条新路
1、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经济组织,推进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起组建村镇银行,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互助储金会。探索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以毕节市农村信用社为试点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毕节市农村商业银行。探索商业银行支农新途径,探索对农村地区设立金融机构的政策奖励办法,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全面开展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推进各县(市)乡镇邮政储蓄网点办理信贷业务。发挥政策性银行农业开发功能,鼓励和支持政策性银行积极开办扶贫开发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贷款等开发性金融业务,拓展政策性银行信贷支农职能。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加快农村资产资本化进程,扩大农村可抵押担保物范围。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搭建农村融资平台,解决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贷款贴息、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等资金缺口问题。推行信用但保贷款,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信用档案,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实行差别化的信用担保贷款。探索农户联动抵押和担保模式,建立多户联保的风险保障机制,相同贷款条件的借贷农户之间互相担保负连带责任,将农户与其上中游收购、加工企业联为一体,互为担保或抵押。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运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等现代化支付工具,为涉农企业或农户提供资金结算、信息咨询、财务管理、投资理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探索农村保险新模式,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把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高的特色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委托管理,开展“农村保险试验村”试点,成立农村合作保险社或互助保险组织。
3、创新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型担保基金,建立县乡(镇)两级农贷担保基金,为农户较大额度贷款提供担保。建立商业运作型担保基金,政府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建立股份合作制的农贷担保公司。建立农户互助型担保基金,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供应商、龙头企业等入股组建担保公司。建立多户联保的风险保障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信贷模式,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农户,实行差别化的信用担保贷款。
4、建立诚信农民体系。以搭建征信、授信、用信一体化诚信平台为依托,依照“政府主导、部门主推、企业带动,金融推动、农民行动”的诚信建设要求,加快诚信农户、诚信企业、诚信合作社、诚信政府建设,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农村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信用社档案,建设失信可追溯系统,着力诚信农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诚信毕节”建设。
(九)坚持“同心同行”,在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进多党合作、共促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
1、发挥“同心工程”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同心·助推发展工程,重点抓好黔西县“同心”工业园区和大方食品药品“同心”产业园区等建设,充分发挥产业示范效应;在同心·智力支持上有新突破,充分运用“烛光行动”、“彩虹行动”、“智力行”、“新东方教师培训”等载体,全面推动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培育各类人员30万人(次)以上;在同心·改善民生上有新突破,建设小水窖和集中供水工程、农村沼气池、村级卫生室等项目,深入实施好“博爱工程”、“明眸工程”、“助医工程”、“健康心动活动”和有关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同心·生态建设上有新突破,实施好生态资源科学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示范引领作用。在同心·示范带动上有新突破,推进“重点种植行业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和“民心有机农业试验示范园”等示范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
2、努力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着力把毕节试验区打造成全国党外人士培养锻炼基地,推进各民主党派中央、省委向毕节试验区派出干部挂职锻炼。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做好党外人士配备工作,在党外人士政治安排、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党外人士梯次配备上,确保中央、省有关文件规定的职数比例得到足额落实。探索各民主党派在对口帮扶的县(市)建立基层组织,推动县级决策科学化。探索在地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工商联主任(主席)、商会会长由民营企业家担任并进入同级政协领导班子。探索把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政治工作和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相结合的机制。完善邀请党外人士参加有关行政检查及听证活动的参政合作机制,进一步增进无党派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
3、凝聚各方力量共促发展。建立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的联络联系机制,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帮扶机制在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中的作用,形成“中央、省、地、县”四级联络联系“直通车”网络。建立广泛凝聚社会资源助推发展机制,建立与港澳台侨界交往合作联络机制,推进毕节试验区与港澳台及海外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区外统一战线和工商界联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民主党派参与、地县职能部门联动、地县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抓好实施的“同心工程”项目推进工作机制。
四、突出发展重点,全面加快试验区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步伐
(一)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成川滇黔结合部区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目标,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机场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外通道和区内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运输枢纽站点、农村公路、旅游公路、矿山公路建设,加快构建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毕节境内“三横三纵”(三横:遵义经毕节至威宁、黔西经大方至毕节、清镇经织金至纳雍,三纵:黔西经织金至普定、生机经毕节至纳雍、威宁至六盘水)高速公路;建设毕节境内“三纵两横”(三纵:成都至贵阳客运专线、隆黄、毕水兴铁路毕节境内段,两横:昭黔铁路、织纳水铁路毕节境内段)铁路。2012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0公里以上;实现乡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毕节机场建成通航。力争铁路开工里程达460公里;到2013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00公里以上,75%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铁路通车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融入成渝、黔中、滇中1-3小时经济圈。
2、大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个重点(贵州毕节夹岩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建设),完成两大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实现三个突破(“五小”水利、山洪灾害防治、排涝工程建设),推进四大工程(骨干水源工程、灌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工程)、积极构建五大体系(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农业生产保障体系、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防洪保安减灾体系、生态环境保障体系),2012年,织金大新桥水库、金沙胜天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开工建设夹岩水利枢纽,实施重点水源工程28处,新增灌溉面积101.82万亩,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新增装机450KW,基本解决全区253.0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15年,新增灌溉面积219.14万亩,完成75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力争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以上。
3、加快推动城乡能源建设。不断完善电网结构,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抗灾能力,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提高适宜建池农户沼气普及率和使用管理水平;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实施,加快发展风能、桔杆转化利用等新型能源。2012年,力争开工建设织金火电厂、威灯观风海七里半风电厂、韭菜坪风电厂二期、威宁牛栏江象鼻岭水电站工程等能源项目;规划建设毕节市农村电气化县(市)和法沙电站、先进二级水电站、小河电站、红岩水电站等小水电。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巩固“两烟”传统支住产业,做大做强煤炭、电力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强力推动力帆骏马二期项目建成投产,扩大载货汽车生产能力。重点发展煤制烯烃、醋酸、醇醚和煤炭气化、液化、焦化产业。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新兴产业。加大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煤矿瓦斯)等新能源的开发力度。加大建材、冶金产业的技术整合。加速发展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纺织等产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推进工业聚集发展。加快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以产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推进“三大基地”和“九个工业园区”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乡镇工业园区,推进产产业向园区集中。2012年,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开工建设60万吨烯烃、100万吨磷酸等项目;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面完成力帆骏马年产20万辆微卡小卡轻卡、6万辆中卡、5万辆重卡具有先进水平的汽车生产装配线;黔西承接产业转移基地积极推进黔西县30万吨乙二醇煤化工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到2015年,织金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全面开工建设,以煤磷深加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毕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黔西承接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规模。培育壮大“十大支柱产业”,要重点把能源、装备制造、化工、轻工及电子、建材及新材料迅速发展壮大为五大产业集群。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城乡的原则,推进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加快形成具有试验区特色、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建设体系。
1、优化“一带两翼”城镇空间布局。以新型城市(生态、产业、文化、服务、宜居城市)为载体,大力抓好毕节——大方城市建设,全面加快黔西、金沙、织金、威宁四个中等城市,强力推进纳雍、赫章两个小城市和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特色旅游城市建设。
2、大力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以特色小城镇(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生态良好)为载体,大力抓好20个中心城镇,全面推进237个特色小城镇建设。要以广大群众幸福为愿景,在条件相对较好的特色小城镇中规划建设一批“幸福小镇”,促进“幸福小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2012年,全区要初步建成20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安居乐业的“幸福小镇”。
3、全面推进“五园新村”建设。按照“五园新村”(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的36条基本建设要求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理念,重点打造103个精品示范村,全面推进3607个行政村“五园新村”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个性鲜明的特色村寨。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1、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着力发展烟草、马铃薯、油菜、特色杂粮、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优质核桃、精品果业、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十带百园”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步伐,推动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一批集中连片和规模经营的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创新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2、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科学的技术指导农业、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努力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五)加快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
1、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打造避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步伐,推动观光游向休闲、避暑度假、养生游转型。着力打造中东西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大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阿西里西、柳岸水乡、九洞天、索风湖、油杉河、冷水河、天河风景区等十大旅游景区建设力度,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到2015年,每年接待旅游人数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分别达25%,旅游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中上水平。
2、大力推动其他服务业发展。依托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大多专”的物流园区,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建设,把毕节打造成省域重要物流中心。加快建设适应毕节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金融服务水平。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与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商业餐饮、文化娱乐、家政等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为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地区设立毕节试验区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试验区改革发展工作,各县市区和乡镇也要分别成立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负责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调查研究、组织协调、综合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在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工作安排、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给予全面保障。要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用主要精和具体抓,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全力配合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实施各项工作任务的分级分层责任机制,分别制定各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排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时间表,明确牵头领导、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和工作要求,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统筹,搞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民营经济发展规划、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开发扶贫规划、生态建设规划、人口控制规划、民生保障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各项改革发展规划和专项改革试验规划,着力构建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规划体系,用规划指导改革,引领发展。
(三)试点先行,能点带面。按照黔党发[2011]13号文件安排,九个配套实施方案都明确了主要试点单位。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试验主要试点单位是毕节市,威宁县、织金县、黔西县、大方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作为这项改革试验中创新旅游发展机制的试点;激发社会活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改革试验主要单位是毕节市;推进“三化同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改革试验主要试点单位是金沙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完善公共服务建立民生保障全覆盖机制改革试验各县市区均为试点单位;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改革试验主要试点单位是大方县;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改革试验各县市区均为试点单位;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改革试验主要试点单位是毕节市、织金县;推进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的“毕节模式”改革试验主要试点单位是赫章县及涉及同心工程的县市区。各县(市区)的试点方案要进一步明确具体的试点乡镇或单位,每项试点工作要做到试点先行、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改革试验的深入开展。
(四)落实支持、完善政策。省委、省政府的《意见》中赋予毕节试验区20项权利和37项扶持政策,是省委、省政府对毕节试验区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接和落实力度,做到无缝对接,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地区按照扩大权强县、能放则放的原则,对省下放的权力和给予支持的扶持政策以及各部门已有的审批权、管理权,能下放的全部下放到县市区。在改革试验过程中,要加强调配研究,根据各个阶段改革试验的需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推进“三化同步”和统一战线服务科学发展等九个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为改革试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五)强化宣传,及时总结。要组织宣传文化系统、新闻媒体和相关单位,通过宣讲辅导、精神解读、系列报道、新闻宣传、网络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把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宣传到各级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和广大农村,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围绕“毕节试验”、“毕节模式”、“毕节经验”、“毕节之路”开展理论研究,对“九条新路子”以及毕节试验区如何与贵阳、遵义一起共同成为贵州发展的“金三角”等实践成果进行理论归纳与提炼,做到边打造、边提炼、边推广,尽快总结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拿得出、叫得响、推得开、可借鉴的典型做法、模式和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六)建立机制,全力推进。要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有关工作。要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和重要工作环节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要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实行地、县、乡三级联动和协调沟通,形成推动工作的强大合力。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信息及时、畅通。实行月通报和季度调度制度,随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七)科学考评,严格奖惩。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办法,把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双考双评双挂钩”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考核,将工作推进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考察干部,用抓落实的成果检验干部,按抓落实的实绩选配干部。对因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影响工作成效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实绩突出的,严格兑现奖励或予以提拔重用,全力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发展环境。